歡迎批評指教,可以連署寫信給官員們嗎!!!???
聽說聯考時代升學壓力很大好痛苦,聽說教改後學生還是壓力好大好辛苦,我當過學生,但我卻不覺得那些壓力有大到使用痛苦這個詞來形容。教改改了十年,一片罵聲不見讚楊,也不曉得到底成效有多少,於是突然的十二年國教就這樣實施了,(當然或許是我沒有關心改革推動的步驟),所以拜讀了許多宣揚十二年國教的文章,看了教育部公布在網路上的草案,推動規劃。家長們官員們社會大眾們,捫心自問,十二年國教推動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百分之七十五的民眾支持十二年國教?網頁上這樣寫著,但這個數字怎麼來的,樣本在哪?家長們如此迫切為孩子請命實施十二年國教,然後呢?當你的小孩在學校成績不盡理想你會摸摸他的頭告訴他說沒關係成績不代表一切;當你的小孩告訴你他對讀書一點興趣也沒有你會笑著說沒關係那我們一起來找有興趣的東西鑽研;當你的小孩拿著老師因為快樂學習出的親子共同完成的作業,你能讓每一份都是你與他一同構思並引導他自行完成?學生升學的壓力來自於外界對他的期待,並非考試本身阿!當學生當了十六年,大考小考模擬考,就算在升學壓力最沉重的國三及高三,我絲毫不覺得痛苦,可能有些迷網有些力不從心,如果只是這種考試就讓你的小孩感到十分挫敗極不適應,那教改十二年國教推動後,是否也要建議以後孩子出社會,公司都不要打考評。
我當然知道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但在社會風氣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被硬逼著只能走著升學的路,有一篇文章這樣寫著「上高中職以幾乎是全部孩子之願」,真的是這樣嗎?我只記得當我年紀這般小時這種觀念是父母,是社會給我的,現在常常看著許多小孩讀書讀得好痛苦,我都好想幫他發掘讀書學習的樂趣,但父母社會觀感依舊如此,不會因為我跟他說「沒關係,念哪間學校都好,只要保持著積極正面的態度去學習想學的東西就OK了!」而有所改變,當然也不是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就能夠改變的。
最能幫助孩子的,應該是告訴他如何和這些壓力共處,而非直接把壓力來源抽開。我常常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樂於學習而非被迫於學習,學會每次考試只是一種檢核,考差了只是告訴你這個部份要再補強,學習到讀書的技巧並且熱愛接收新知才是學習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常常學生在背國語解釋的時候總是討價還價跟我說意思差不多就好,學校老師也因為快樂學習所以縱容學生「差不多就好」的心態,於是我發現越來越多時候,題目不會的主因竟然是出自於學生看不懂題目或是誤解題目。難道因為不要填鴨式教育,就該把那些需要的基本功通通拋掉嗎?英文和中文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何以歐美各國都實施十年以上的國民教育我們就要趕緊追隨?
我們是該教育改革,改的是讓那些所謂的「臺灣之光」不再只有出生在臺灣,卻囿於社會期待及教育方式只好到國外去訓練,由國外培養,在國外發光發熱,才讓台灣人引以為傲。我們的九年國教真的完善了嗎?真的讓每個孩子適得其所,生活裡的目標不再只有要考高分了嗎?那麼何以會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就不會有要考上好大學的壓力,而這壓力可能比九年國教時期要考上好大學大得多。
這些改革應該要從教育的內容做起,我們的師資真的完善真的適任了嗎?有辦法確切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並讓他們快樂並有效率的吸收新知嗎?說也好笑,以前我常常想著,為什麼學校老師上課不能像補習班老師一樣有內容又有趣,這樣我就不用花錢來補習啦!怎麼會這樣本末倒置,在學校休息到補習班學習,就我觀察近年來這情形真的越來越嚴重。教育的本質出了問題,難道只是十二年國教就能改變的嗎?
國民基本教育要培養的到底是個能夠考上好大學的學生?還是能夠對自己有足夠認識足夠自信足夠能力生活在社會上的人?大人們可以好好想想究竟這個決定是否欠缺太多完備的前提,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身為決策者更不應該短視近利,大部分的孩子走的是大人們給他的路,你問他們以後升學不用考試開不開心,當然開心,這種結果參考價值在哪。但是經歷過這些制度的大人們可以想想,教改該改的到底是哪個部份,怎麼樣才是對孩子的未來最好也最循序漸進的方式。
十二年國教衍伸出來的明星學校存廢問題,不需要多加探討,因為之所以有明星學校,我想是因為這個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肯學習、願意學習,相對的老師也會更認真的想給學生東西,教學相長而成的。我不相信所謂那些非明星學校,就沒有認真的老師,就沒有想認真的學生,只是學習風氣的差別罷了,所以十二年國教全面推動後,明星學校應不應存在,或者會不會存在,可見一斑。而這種現象究竟更好或者更壞,也由人解讀。只是最後還是要強調:快樂學習不等於無壓力學習!!